苗木根系的結構
―株苗木所有根的總體稱為根系。苗木的根系通常由主根、側根和須根組
主根一般由胚根直接發育而成的根,稱為主根,它形成最早,故又稱為初生根。
側根由主根發生的支根,
以及支根上再生的第二或第三次支根,總稱為側根,分別稱之為一級側根、二級側根、三級側根等。由于側根形成較晚,故又稱次生根。
骨干根粗大的主根和各級側根構成根系主要的骨架,叫骨干根。
須根在側根上形成的較細根系,稱為須根。按其形態及其功能又可分為生長根、吸收根、過渡根和輸導根。
生長根(軸根)。是初生結構的根,其根的顏色與苗木種類有關,有黃色、黑色、黑褐色、白色等,(如小檗科各級根多為黃色;鼠李科、胡桃科多為黑色或黑褐色;衛矛科多為白色),具有較大的分生區,有吸收能力。其功能是促進根系向新的土層推進,延長和擴大根系分布范圍及形成側分支一吸收根。這類根生長較快,較粗而長(為吸收根的2〜3倍),沒有菌根,并能轉變為次生結構。
吸收根。也是初生結構,其主要功能是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,并將其轉化為有機物。它具有高度的生理活性,在根系生長的最好時期,它的數目可占植株根系.的905或更多。它的長度通常為0.1〜4mm,粗度0.3〜lmm, 一般不能變為次生結構,壽命短(15~25d),吸收根的多少與樹體營養狀況關系極為密切。 過渡根。初生結構,大多數是由吸收根轉變而來的,經過一定時期后自疏而死亡;少數是由生長根形成的,以后轉變為次生結構,成為輸導根。
輸導根。次生結構,來源于生長根,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年加粗,變成骨干根或半骨干根。它的機能是輸導水分和營養物質,并起固定作用。
根毛根毛是須根吸收根上根毛區表皮細胞形成的管狀突起物,根毛的特點是數量多、密度大,從而大大增加了吸收表面。根毛的壽命較短,一般2〜3周。根尖根毛區上部的根毛死后,由伸長區新形成的表皮細胞分化出根毛補充,所以,根毛區的長度保持相對不變,位置不斷向土層深度推移,根毛的生長和更新對水分、肥料的吸收非常重要,因此,在苗木栽植時,盡量減少對細根的損傷,通過帶土球,適當修剪部分枝葉,以減少蒸騰,保持苗木體內的水分平衡,有利于苗木的成活。